节目

美国史 | 001.《金瓶梅》里藏端倪,几粒胡椒欧洲急

所属专辑: 美国史话
主播: 枫落白衣
最近更新: 2022-06-04时长: 17:08
美国史话
扫码下载蜻蜓app
听书/听小说/听故事
4.5亿用户的选择
节目简介

本期内容:

1.     香料在15世纪的欧洲贵到什么程度?

2.     胡椒对于欧洲人的价值何在?

3.     从东南亚运回香料为什么如此之难?


各位朋友,大家好,我是枫落白衣。

 



从今天起,我们就要开始我们的美国史话之旅,著名的矮大紧先生,高晓松老师曾经做过一个系列节目,讲的是中国古代的一本奇书,叫做《金瓶梅》。


听见这本书的名字,很多男人都会会心地一笑,但我敢打赌,笑了的男人可能都是没看过这本书,或者只挑了其中一些章节看了的,因为性描写不到全书百分之一的《金瓶梅》根本就不是一本新婚夫妇床上生活指南,而是一部明朝市井生活最真实,最直白的经典描述。


可是我今天要讲的是高大上的美利坚合众国,为啥要提到《金瓶梅》?原因也很简单,虽然《金瓶梅》的作者根本不知道未来世界会有一个美国。


但他确实在这本书里描写了一个现象,而这个现象所揭示的问题,恰恰是催生美利坚合众国诞生的一个最重要的因素,我们先来看看作者兰亭笑笑生在《金瓶梅》里揭示了一个什么现象。


在这本书的第十六回,大美女李瓶儿死了丈夫,她想改嫁给大流氓西门庆,就对西门庆说:“奴这床后茶叶箱内,还藏着四十斤沉香、二百斤白蜡、两罐子水银、八十斤胡椒。你明儿都搬出来,替我卖了银子,凑着你盖房子使”。


所谓的蛛丝马迹,就是这段话了,因为它透露了一个很重要的信息,这个信息就是那时候胡椒很贵,和沉香这种高大上的商品是一个等级的。


家境豪富像李瓶儿这样的,也把它当作贵重物品来储存,卖掉80斤胡椒得到的钱,可以作为西门庆这个富豪盖房子的部分资金,现在你要是出去卖80斤胡椒,估计只能买一个马桶盖,还要趁着打折的时候去买。



如果我们顺着这条线索追下去,你就会看到,推动人类近代历史发展,并演变出波澜壮阔一幕的,其实本质上就是“胡椒很贵”这四个字所代表的经济和地域现象。


而我们这本书的主角,有着新罗马帝国称号的美利坚合众国,也恰好是在这几粒小小胡椒推动之下,顺势创造出来的一个大帝国。


那么,胡椒是如何推动历史并且创造出美国的?我们先来看看这个玩意儿到底是啥,胡椒,还有大料,花椒,桂皮,肉蔻,茴香等等这些东西,在古时候,它们有一个统称,叫做‘香料’。


当今社会,你说你买不起猪肉,也许是真的,但你要是说你买不起一小把胡椒或者八角,那只能说明你媳妇儿太厉害了,把你的口袋搜刮得比你的脸都干净。


可是在中国古代,这些东西还真不是一般人能买得起的,那时候大部分香料都是进口货,胡椒胡椒,这个胡字就是外国的意思,你一听这个名字就知道这不是咱们中国农民伯伯种出来的。


古时候,几乎所有香料的原产地都是在东南亚,比如今天的马来西亚,印度,斯里兰卡等等,千里迢迢,还要经过海运才能来到中国内陆的各种香料自然是要价很高。


(日本动画片《狼与香辛料》中,贸易商用小天平一颗一颗称胡椒)


不过呢,贵不贵这事儿也要看和谁比,比起15世纪的欧洲,香料这玩意在我们同时代的明朝那价格就公平多了。


在15世纪的欧洲,你可能会看到下面这种奇特的现象,就是一个农民用若干头牛换了一小袋黑乎乎的东西,然后在城里用这袋东西换了一所房子,这神奇的,黑乎乎的东西自然就是胡椒。


十五世纪的欧洲,一粒胡椒在很多时候,可以当作同样体积的金子使用,在某些时候,甚至一粒胡椒可以换一枚金币,你没听错,我也没说错,就是一粒胡椒换一枚金币,不是一把。


 



(17世纪中期源于法国的带锁孔的装胡椒的银器,陈列于波士顿美术馆。——图片由达达听友提供)


换句话说,它的价值远远地超过了黄金,因为它可以换到体积和重量都比它大很多的金子,根据现有的史料记载,当时东西方胡椒的差价,经常达到惊人的一万倍以上,这样的价格,只能用八个字形容,没有最贵,只有更贵。


所以,《金瓶梅》里李瓶儿私藏的那八十斤胡椒当时如果拿到欧洲,那就是名副其实的富豪了,也就没有什么陪嫁不陪嫁的问题了,反而李瓶儿要仔细掂量一下,像西门庆这样的货色,到底值几颗胡椒?


那么,为什么那个时候这些东西在欧洲这么贵?答案也很简单,不需要任何经济学家,只需要套用一句我们古代的谚语就可以解释,那就是“物以稀为贵”,简简单单,就是两个原因:需求大,东西少。


咱们先说说需求大,香料这个玩意,在欧洲的用途一向广泛,不过这里必须先破除一个谬论,那就是以前十八世纪的一些学者认为中世纪的欧洲人之所以需要大量香料,是用来做肉和鱼的防腐剂和除味剂。


在他们看来,中世纪欧洲人过得老惨了,因为缺少食物,不得不吃一些变质了的鱼和肉,而香料能让这些东西腐烂的时间变慢一点,即便腐败了,也比较容易下咽。


我们都不需要考察历史资料,上面的这种说法在逻辑上就有其不通的地方,因为那些有能力使用香料的大富翁们,应该根本就不关心食物是不是变质。


你想啊,香料是如此之贵,这些人只要花上买香料的一小部分钱就能买到新鲜的肉,为什么还要买昂贵的香料以试图维持价格低廉的鱼肉新鲜?


这是一笔相当不划算的买卖,至于说那些连新鲜肉都消费不起的穷人,他们更消费不起香料。所以,为了肉类食品的保鲜而大量使用香料这种说法是靠不住的。


不过呢,中世纪欧洲香料的大量消耗第一个原因还是和吃有关,我们东方人在烹调肉食的时候,放胡椒或者花椒一般是几粒,就足够了,而且除了焖,煮,炖,其他像煎,炒,炸等烹调方式还不一定要放香料。


但如果你吃过西餐,并且还点过一道叫做黑椒牛柳或者胡椒牛排的菜,你就会发现,他们会在烤好的牛肉上面浇上厚厚的一层调味sause。


讲究一点儿的,你完全可以看见里面还有几颗碎开的胡椒瓣儿,这样的用法,那消耗量是杠杠地惊人。


当时欧洲最出名的一本食谱收录了460多种菜肴的做法,里面香料作为必需品的种类达到350多种,很多菜最后一句都是“撒上胡椒即可食用”,可以说是没有香料,这饭就没法吃了。


由于这个食谱是从古罗马传下来的,就有一位历史学家说过这样的话,“罗马帝国的衰落是从厨子地位提升开始的”,可以说这句话有一定的道理。


在古罗马帝国兴盛时,这样使用香料都被后人认为是衰退的一个原因,到了1400年代的中世纪,如果一个厨子还如此奢侈地使用价格堪比黄金的东方香料,那绝对就是败家厨子。


不仅如此,欧洲人之所以需要大量的香料,还因为根据他们的习俗,香料有一些独特的用途,比如,自希腊和罗马时代开始,就有富人在亲人的葬礼上燃烧肉桂皮。


据说可以产生一种圣洁的香味,而这种香味可以让灵魂复活,罗马曾经有一个最出名的暴君,叫尼禄,这哥们坏事做尽,不过倒是一个很重感情的人。


在情妇波皮厄死去后,用一整堆的桂皮为她举行火葬,烧了整整一夜,能够花这么大价钱来超度自己的情妇,人家尼禄同学对这位波皮厄绝对是真爱。


除此之外啊,那时候欧洲人还没有一个良好的卫生习惯,很多人经常几年十几年的不洗澡,比如法国的“太阳王”路易十四,在六十四年里,这位同学只洗过一次澡,你可能奇怪,人家路易十四同学洗不洗澡你咋知道的?


(路易十四)


因为这货有一个好御医,他的医生把这个事完整记录下来了,其实,不仅仅是他,还有很多名人也是如此,比如亨利四世的老娘也是一辈子不洗澡。


那个资助过哥伦布的西班牙女王伊莎贝尔最骄傲的事情就是一生洗了两次澡,一次是出生,一次是新婚的洞房之夜。还有很多神职人员,比如圣亚伯拉罕,圣西蒙等等,都坚持保持身体的原始状态,从不清洗。


后人根据那时候欧洲同学的洗澡习惯,创造了一个词汇,叫“千年不洗澡的欧洲”,虽然没有那么夸张,但很少洗,那是肯定的。


 



也许有人会问了,为啥中世纪的欧洲人不喜欢洗澡?这事儿的答案主要是两个。


第一个就是13世纪开始流行的黑死病让欧洲的那些庸医们怀疑澡堂子是传播疾病的地点,进而宣扬说水这玩意是罪魁祸首,没事别洗澡,洗澡易得病。


就像今天新冠肺炎流行,医生说双黄连治病,大家呼啦一下子,把双黄月饼都买断货了一样,庸医们一说洗澡有害健康,很自然地,欧洲人开始不洗澡了,严重的时候,连脸都不洗,早上起来直接用一块白布擦一下了事;


第二个原因就是那时候天主教教会的神职人员也跟着忽悠,说肮脏的,原汁原味的身体更容易接近上帝,大家一听,不洗澡能健康长寿,还能获得上帝他老人家的青睐,自然是能不洗就不洗。


除了不洗澡,当时欧洲人还习惯随地大小便,只要有需要,那都是随时随地解决,即使是贵族,也基本如此,这个习惯一直持续到十九世纪,我相信去过巴黎的人都参观过凡尔赛宫,但你可能从来没有留意过一件事。


就是早期的时候,这座宫殿的公共厕所设计得极其不合理,首先是很少,鼎盛时期的凡尔赛宫里住着几万人,不过根据一个叫做威廉牛顿家伙写的书,公共厕所只有29个。


结果就是大家只能哪里方便就在那里方便,尤其是仆人,他们咋敢和国王贵族们抢厕所?


厕所不够用的后果就是到处都是厕所,而且就是那不到三十个的厕所,也是既不能及时清理,清理的技术还不过关,所以当时的凡尔赛宫经常是臭味弥漫,有时国王不得不暂住到枫丹白露、马利宫等其他行宫,就是为了躲避那个臭味。


总而言之,恶劣的卫生习惯,加上公共设施的严重缺乏,贵族们需要一些气味浓郁的香料,保持自己闻起来不那么吓人,当然就是可以理解的,具体操作如何,如何用香料保持空气清洁,改善自身周围的环境,你有兴趣可以去考证一下。


香料需求大的最后一个原因就是‘比阔’。就好比今天的某些人,如何能让别人知道我有钱呢?


最直接的办法就是买奢侈品,如果能对别人说,昨天我烧了一百条爱马仕的围巾,砸了两辆特斯拉汽车,那说明您确实有钱。 


古时候欧洲人也是这样想的,一家人请客,只要是有点身份的贵族,必然大量使用香料,谁家使用的香料多,谁的身份就尊贵,就是别人眼里的老大。由此,还在中世纪的欧洲催生了一句著名的谚语,叫“他没有胡椒”,这句俗语的意思就是表示对方是一个无足轻重的小人物。


 



说了中世纪的欧洲人对香料的需求大,再说说为啥当时这玩意在欧洲那么少,中世纪欧洲和我们的明朝一样。


自古以来,它也不产香料,那里的农民伯伯也没有研究出来咋能种出来这些高大上的东西,这就决定了他们也必须从东南亚进口这种金贵的植物。


按道理说,进口就进口,从陆路上,有闻名于世的丝绸之路,海路上更是有两条航道可以直达东南亚。


问题是,十一世纪后期,随着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崛起,这三条路全部落入伊斯兰人的手里,商道不能说完全断绝,但是,对于欧洲的商人,那就等于断绝了。



因为从那以后,亚洲商品到欧洲的交易基本是按照下面的流程走的:阿拉伯人从印度进口胡椒,运到埃及,从埃及批发给意大利人,然后由意大利人转运到威尼斯,在威尼斯批发给欧洲各地的转运商,这些人再转几次手,才能到达消费者手里。


商人们是什么特性?四个字,唯利是图,这一路下来,每一次转手的商人理所当然地,天经地义地采取了“雁过拔毛”的务实态度,层层加价,处处盘剥,最后的价格如果不高,那才是出鬼了。


高昂的价格,和欧洲市场上的大量需求,必然催生另一种职业,那就是没本钱的买卖了,两个字,强盗。


商人们万里跋涉,本钱巨大,还要冒着被抢劫血本无归的风险,一旦流年不利,命还得搭上。这所有因素加起来,干这一行的商人那是越来越少。


商人们越来越少,不过他们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经常的口吻就是,小本经营,概不赊欠,不仅不能赊欠,还要求必须用黄金这种硬通货结算。


这一下更是让欧洲人叫苦连天,因为黄金这玩意儿,欧洲也不产,说不产也不准确,准确的说法是,那产量是相当的稀少,当时只有奥地利山脉,才能开采出一些可怜的金子,那么一点点黄金,根本就不足以支撑起整个欧洲商品的交易量。


就这样,十五世纪初的欧洲,上至王侯贵族,下到黎民百姓,因为几粒小小的胡椒,经常半夜睡不着觉,痛苦不堪。那么,有没有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呢?


办法还是有的,而且大多数人都能想到,掐指一算,一共两个,一是打破伊斯兰人的封锁,让欧洲商人可以直接去亚洲进货,可是这个办法需要强大的武力和经济实力。


但要是能打得过这帮异教徒,早就打了,胡椒也不会成为一个问题,实际情况就是打不过,人家伊斯兰人不来打欧洲我们就已经烧高香了,所以,这个办法只能算是YY;


第二个办法很简单,再找一条路到亚洲去,想到这个办法的人肯定也不少,但大多数最后都退缩了,事实也很清楚,这条路不仅要求能运送大量货物,而且必须安全。


安全就意味着你要绕过土耳其帝国的势力范围,以那个时代一般人的地理知识,这几乎也相当于不可能,当时的中东和北非都是在人家的控制之下的,你咋绕?


不过呢,如果所有人都这么想,我们的故事就可以结束了,因为美利坚合众国可能就不存在了,可以这么说,在99.99%的欧洲人认为绕路是不可能的情况下,还有0.01%的人,相信这个办法应该是可以的,至少,可以试一试。


到了十五世纪下半叶,终于有一些欧洲人开始行动了,这些不限于空想,挽起袖子干活的实干家才是推动历史的真正英雄。


他们当中,失败的也是大多数,可终于还是有人走到了最后,获得巨大的成功,他们书写了欧洲历史上,以至于人类历史上著名的大航海时代。


至于说这些打破寻常思维,挽起袖子拼命干的家伙都有谁,为啥欧洲人磨磨蹭蹭等到快16世纪才开始寻找新的航路,这一时期他们都干了一些什么事情。


我是枫落白衣,这些我们下集再聊。


评论7条评论
寒雨 . Q . ing

寒雨 . Q . ing:哈哈哈哈

2022-05-11
135xxxx1260

135xxxx1260:可以当相声听

2021-01-09
王政

王政:垃圾玩意儿

2020-08-23
瓜皮哥

瓜皮哥:说得这么烂,还卖这么贵,免费我都不听。 建议你听听高晓松的郑成功复台记,情节绝对紧凑!!支线包袱适可而止。一句废话不多。 您呢,先2000字胡椒,再2000字金瓶梅,再2000字欧洲饮食,再2000字欧洲洗澡…… 恨不得用一千万字说明胡椒很贵,好像读者不知道什么叫贵似的。 结束时美国都还没出场。

2020-08-20
瓜皮哥

瓜皮哥:啰嗦,很啰嗦。主次颠倒。 蜻蜓除了高晓松,大部分都有这个致命伤。 胡椒是个引子,老师您用了5000字去说胡椒。再用2000字顺美国。 请问你说的是到底是胡椒还是美国?? 一个包袱说得比主要内容还多!

2020-08-20
陈啸天龙

陈啸天龙:头一天听,一个人头一次走在大街上,边听边咧着嘴笑哈哈哈

2020-08-18

该专辑其他节目

回到顶部
/
收听历史
清空列表